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举办“当下影视创作启示”主题沙龙
2025年4月24日,大湾区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与导演专业教研室在传媒大楼二楼成功举办第二场"微短剧创作分享与交流"系列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以"当下影视创作现状对大学生微短剧创作的启示"为主题,由戏剧影视文学与导演专业教研室教师林美琪主持,大湾区影视学院院长庚钟银、教授董从斌、教授王玉等专家学者,以及戏剧影视文学与导演专业师生共同参与。
沙龙聚焦影视创作的黄金时代机遇,探讨青年创作者如何立足时代需求,提升创作能力,推动产学研融合。本次沙龙主要分为学生分享和师生互动两大板块,来自2023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陈韵伊和李伟鸿两位同学分别就主题做了分享,涵盖电影和电视剧领域,展现了他们的独特思考。
陈韵伊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分析短剧创作的艺术表达。她指出,影片通过七个普通人视角的短篇故事,将宏大历史事件浓缩于细腻的叙事中。以“开国大典”篇章为例,她详细解构了导演管虎如何通过紧凑的叙事结构、鲜明的色彩对比与激昂的国歌配乐,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林志远工程师攻坚克难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技术突破的艰辛,更以小见大传递了家国情怀。”陈韵伊认为,短剧创作需在有限时长内聚焦核心矛盾,通过细节刻画引发观众共鸣。
李伟鸿则以“文学改编的影视化路径”为主题展开分享。他列举了《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等经典改编案例,强调编剧在二次创作中的关键作用。“文学是思想的载体,影视是语言的艺术。”李伟鸿以《霸王别姬》为例,对比了李碧华原著小说与电影的角色塑造差异,指出编剧芦苇通过强化人物矛盾与时代背景,将文本升华为影史经典。此外,他还分析了《甄嬛传》编剧对网络小说的改编策略,认为成功的影视化需兼顾人物逻辑与戏剧张力,“从人物出发,情节自然水到渠成”。
在师生互动环节,董从斌教授就“叙事与叙述的概念区分”与陈韵伊展开探讨,启发学生关注理论术语的精准运用。针对李伟鸿的分享,陈晓榆老师提出《霸王别姬》小说与电影中“程蝶衣”形象差异,引发现场热烈讨论。
本次沙龙是戏剧影视文学与导演教研室“微短剧创作分享与交流”系列活动的延续。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跨学科优势,常态化开展剧本创研沙龙,深化“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赛事孵化”三维育人模式,助力学生成长。